学校首页 首页 机构简介 政策法规 思想教育 学生管理 学生资助 处长信箱 下载中心 文明校园  

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023年06月05日
已经有人访问
 

深度融合红色基因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实践发展而来的一种精神内核,具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力量。这种精神内核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初心与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源。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内容更加丰富、辐射面更广、传播速度更快、表现形式更加多元化。而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不良信息与文化的冲击、渗透。要想让学生能够始终保持理性、客观的态度去对待不同的信息,并能做到去糟取精,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现代价值观,高校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将红色革命思想与红色文化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中。不断用红色基因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红色血液流入每一名青年学生,形成教育文化的主流阵地。

红色基因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探索与创造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它有着坚毅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红色基因是长期积淀与凝练而形成的,是不断发展丰富的。

其一,红色基因包含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坚毅的革命精神。这种革命精神是无数先辈英勇奋斗、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的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胜利的根本。这种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阶级政党的鲜明标识和政治优势,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并继承发扬红色基因。

其二,红色基因包含崇高的精神品质与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经历了长期革命实践之后,形成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优秀精神品质,领导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现在向强起来迈进。红色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内在文化传承结晶。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价值分为以下三点论述。首先,优化高校的课程资源。高校教师传承红色基因也是传承与弘扬优秀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认识到新时代赋予他们的使命,并自愿承担起自身的时代责任。红色基因中凝练了百年来的中华优秀文化精神,以史为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革命历史,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老一辈革命家坚韧不拔、忠诚担当、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丰富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用红色文化更新教学理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红色基因的内涵与价值进行深入理解,对高校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的培养。

其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的时代势必是使多元文化思想互相冲击的加速器。在这一过程当中,新的理念、思想对原有的、固态化的思想造成了冲击,二者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最终实现取长补短促使全新的价值观念不断形成。 从某种角度来看,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源于对正确价值理念的吸取以及对错误观念的正确分辨。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逐渐趋向于多元化发展,文化理念的传播速度也随之增快,尤其是外来的一些文化理念对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在大学阶段,多数学生的价值观仍然处于塑造阶段,面对大量网络中不加筛选的信息以及社会思潮的影响,可能会出现价值观弯曲走形的现象。将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与老一辈革命家交流活动、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敬老院与社区志愿活动等,都能帮助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红色基因,引导大学生开展更加有效且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减少社会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认知体现,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时代接班人。

最后,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人有自己的精神谱系。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经历生死考验、付出巨大代价所形成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铸就的。红色基因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基因,对人们的行为和精神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也蕴含着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以及对民族独立的追求。虽然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时代不同,但是其内在精神以及价值,具有非常高的吻合性。红色基因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红色精神,从而培养大学生对革命事业的认同感,使其能够坚定理想信念。融入红色文化精神,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红色基因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中的传播需要高校与高校教师的协同努力。高校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红色文化环境,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传播方式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抓住网络传播形式多样化和广泛性的特点,不断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的教学资源中,拓展红色基因的传承途径,实现高校思政教学的多样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工作的质量。高校应结合现有的多样化媒体平台创建网络思政教育平台,设置专属的红色文化学习板块,营造良好的网络红色文化环境,助推红色基因的有效渗透。充分利用楼宇电视宣传红色文化,利用红色文化基地让学生现场感受红色文化。

高校教师应用红色基因丰富学生的网络思政教学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是激发高校学生红色精神的关键力量,要在传统思政课的基础上,提炼出红色文化的实质内涵,对现实工作生活的指导作用,让学建立起理论思想模型。在此基础上,有效的利用网络新媒体,搜集时下热点内容,并将红色文化引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进而调动学生的红色历史学习兴趣,发挥出更佳的教学效果。通过网络媒体搜集的教学资源来自于现实生活,一方面给予学生更加真实的现实体验,感悟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思政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红色社会文化热点讨论活动,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进而让学生能够对当下的社会进行深刻的分析,使学生可以有切合生活且能共情的学习感悟,提高对社会现象是非辨别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的形成。

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在思政课堂教学中阐释红色基因和红色文化的理论,协同学校或学生组织一起引导学生开展相关社会实践、参与红色文化社团活动等,比如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公益项目,可以安排同学们与老一辈革命家交流、红色文化宣讲活动、敬老院义工与社区志愿活动等,帮助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促进红色基因的传播,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一点。让学生了解中国梦所要肩负的使命,使其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文化意识。

其他课程教师也要重视对所授课程价值引领元素的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融入,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在知识传授中寓意价值塑造,在理想信念传播中丰富知识传授。在培养过程中,不仅重视学生专业知识、创新精神的养成,更要注重理想信念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的塑造。

运用网络新媒体实现多元化的思政教学。伴随着互联网快速的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媒体技术也不断的涌现,让社会信息资源传递形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例如目前普遍受到人们欢迎的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此类新媒体拥有着高效和快捷的特点。并且已经充分的融进了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捷,提升了工作时效。高校教师可以创建红色文化网络新媒体平台,将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充分的利用到思政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在高校思政教学中融入新媒体的模式,实现其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思政教育都是在课堂中实现的,课堂作为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并通过向学生灌输的方式将思政知识传达给学生,此种教学模式十分的单一,很难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调动起来,让教学效果十分的不理想。针对此种问题,可将新媒体素材有效的应用到教学中,从而让思政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创新和完善,还可以对思政教学进行课外拓展。如学校可以借助于新媒体,对思政教育进行创新,教师可以将思政知识发布到公众号,以趣味性视频模式、热点聚焦模式、知识竞答模式,让学生参与感更强且能够随时随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基因与现代网络技术融合途径有很多,比如在高校开展红色文化版块,通过图片、视频、论坛等多种形式,学生的交流产生的思维碰撞使红色基因的传承变得生动、有趣,从而真正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高校应当积极探索先进的科学技术,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创建红色文化的学习港,开设特色教室,如VR活动室,利用 VRAR 等技术展现红色革命精神、红色历史文化。继续寻找一种全新的方法来指导学生接受红色基因的教学。各高校要认真地进行专题教学网站的建设,加强对红色基因的传承,挖掘其内涵,使其更加接近广大的学生和人民群众。立足多元网络媒体平台,高校应加大线上红色基因宣传力度,在高效传承与多元传播中实现红色基因的高质量融入,并加快占领网络育人阵地的步伐,从而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持续深化红色基因对网络思政教育的影响,从环境建设层面保障网络育人实效性的提升。

红色基因具有坚定地信念、强大的力量,这种精神内核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初心与使命,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柱。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过程中,融合红色基因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将网络新媒体教学充分的利用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教育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网络途径学习感悟红色精神,传承发扬红色基因,真正的将红色基因注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卢星舟)



版权所有@红足—世足球网 学生处 电子信箱:xsc@sxzzy.cn
技术支持:红足—世足球网 信息中心
晋ICP备05008075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502050044号